【每日一练】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6月17日)

时间:2018-06-17 08:44:20责任编辑:shanxiang001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备考推荐:2018年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协议班

点击加群:教师资格交流群(群内定期分享资格证资料、发布考试新信息)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思维具有可逆性
B.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D.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2.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以下属于潜在课程的是(   )。
A.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
B.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
C.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D.奥数和英语辅导班
3.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哪些行为影响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   )。
A.正确进行口头要求
B.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C.合理进行教育强化
D.注意运用言语反馈
4.以下关于教学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因为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情境,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
B.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
C.教师在教学后应当反思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以及具体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
D.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5.下列关于“学法”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课业的方法
B.智力活动的方法
C.矫正的方法
D.调控学习活动的方法
6.运用成就策略应从下列哪些方面入手(   )。
A.创造成功机会
B.学会赏识学生
C.利用优势转移
D.提供替代经验
7.根据促使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纪律分为(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8.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实现的转变有(   )。
A.由教师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转变
B.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C.由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
D.由讲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9.下列关于教学活动须具备的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B.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
C.促进学生的发展
D.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10.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其代表人物有(   )。
A.柏拉图
B.涂尔干
C.马斯洛
D.孔子
二、辨析题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2.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3.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4.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
1.田雨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被某中学录用为语文老师,上岗后,她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相信只要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就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在教学中,田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还经常观看精品课视频。然而,期中教学检查后,她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与同事们对她的评价都很一般。这令田雨十分不解,甚是苦恼:自己是院校毕业的,对工作非常敬业,并努力将优秀教师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可为什么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 …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田雨没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向田雨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材料:
2.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
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是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试方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C【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早期符号功能。②自我中心化。③不可逆性。④不能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分逻辑的推理。⑦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A、D项表述的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
2.ABC【解析】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①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环境、学校建筑物、教室布置。②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及班级运行方式。③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④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D项属于显性课程。
3.ABCD【解析】教师影响学生正确归因的教学行为有:①正确进行口头要求。②指导完成学习任务。③合理进行教育强化。④注意运用言语反馈。⑤直接给予学生正确的归因暗示。
4.ABC【解析】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后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为在教学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无法判断的,故D项错误。
5.ABD【解析】“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C项不属于“学法”内容。
6.ABCD【解析】运用成就策略应从创造成功机会、学会赏识学生、利用优势转移、提供替代经验等方面入手。
7.ABCD【解析】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8.ABCD【解析】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教师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转变;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由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由“讲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9.ABD【解析】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是教学活动备的三个条件。
10.ABD【解析】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孔子、凯兴斯泰纳、纳托普、赫尔巴特、巴格莱等。马斯洛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二、辨析题
1.【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解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能把它当成教学的唯一任务。
3.【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一些瞬时即逝的变化现象可以不经学习产生。
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4.【解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研究表明焦虑和学习结果中间呈现倒U型关系。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学习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是否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笼统认为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不片面的。
三、简答题
1.【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
(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
(3)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活动课程也存在着局限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早由班杜拉提出。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3.【解析】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产生于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反应和积极操作。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
四、材料分析题
1.【解析】一.田雨老师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如下:
(1)田雨老师违背了教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田雨老师在学习优秀课程和请教老教师的同时,忽略了对本班学生的深入了解,没有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2)田雨老师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没能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田雨老师照搬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没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恰当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没有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田雨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没能很好的建立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田老师没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
(4)田雨老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田老师在教学中没能经常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二.田雨老师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改进。
(1)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了解班级群体特征。
(2)树立正确教育观,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3)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4)坚持教学反思。借助反思日记等方式,集体反思等方式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觉察和改进能力。
2.【解析】一.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对考试及其结果产生了过度担忧,精神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自我评价低。考试前,精神高度紧张,失眠。案例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高考的紧张气氛之中,惴惴不安。担心被提问。因为成绩时好时坏而忧虑忡忡,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这位女生还提出思维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都属于这一问题。
考试中身体方面表现为明显的异常肌肉紧张、心跳较快、血压增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等。案例中女生表现出心跳加速、大脑反应慢等问题。
二.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学生产生的考试焦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焦虑水平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又有学习、生活环境的外部条件的制约。
(一)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1).认知评价方面,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测试高,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偏低。案例中的女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成绩时好时坏导致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担心属于这一方面。
(2).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不足.案例中的女生成绩不稳定,反映出其知识储备和应对考试的技巧方面的不足。
(3).人格特征、神经类型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原因。案例中女生担心被提问,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反映出她性格比较敏感偏内向,这些性格和神经类型是其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她描述的身体不舒服、心跳剧烈等焦虑心理描述也反映出其身体素质。
(二)学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外部条件
学校因素。不断进行的各种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向反应。教师的不当教育,都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严重干扰学生的认知评价,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案例中高三学习氛围紧张,教师经常提问这位女生是造成她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也是女生经常思考高考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学生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很多研究表明,在大考来临之际,考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引导学生认识适度的考试焦虑对于他们的学习和考试是有利的。因此,学生对自己考前出现的一定焦虑,不过分紧张,以免人为地加剧了焦虑的程度,以致干扰正常的复习考试。
(2)、引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建立恰当的期望值。
①是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自信。通过让学生明确地把握自己的优点,不妄自菲薄。 ②是学会建立恰当的期望值。不过高地估算自己的能力,避免产生只与主观意愿相符而与自身实际能力相差甚远的期望值。所以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动机水平,把考试作为检测自己平时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客观积极地面对考试。
(3)、引导学生学会与非理性思维的质辩。
①引导学生将自己有关于考试的一切担忧全部写下来,去掉重复的,合并相类似的,再按担忧的轻重进行排序。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理性分析。检查是否符合非理性思维的特点,例如:自己的担心是否有事实依据?自己的担忧是否以偏概全?自己的担忧是否极端化等。③引导学生与“非理性思维”表现出来的担忧进行质辩。要求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事实、理性的分析予以辩论。④学会用一些积极的话语反复进行自我鼓励,学会用展望来替代担忧。
(4)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
考试焦虑的学生都会有情绪上的反应,掌握相应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助于减缓考试焦虑。情绪调节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宣泄法。通过倾诉、运动、哭泣等方式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排解。②放松法。基于简单有效的原则,可以选用了“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和“渐进性”放松法。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