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答案

时间:2017-07-03 09:10:14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3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
2. 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
3. A【解析】略。
4. B【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C【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 D【解析】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7. A【解析】略。
8. D【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9. B【解析】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和训练。
10. C【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针对题干中描述的现象,应强调贯彻这一德育原则。
11. A【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上天将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某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这样,便可使他的心态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更加坚韧,从而增加他所未具备的能力。显然,这体现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
12. C【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3. D【解析】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14. C【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
15. B【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联觉。
16. D【解析】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7. B【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18. A【解析】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行为倾向的特质,它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9. C【解析】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法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20. C【解析】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也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
21. D【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二、辨析题
22.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这一质的规定性,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例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并由此获得火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不能算是受到了“教育”。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被称为“教育”。
2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的一般任务有: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25.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6.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7.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8. (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统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
29.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30. (1)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材料中老师客观地评价张林上网行为的优点和不足;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张林上网行为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张林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②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该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老师针对张林的上网行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其取得巨大进步。
③导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材料中老师利用张林的上网行为,帮助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实际锻炼法的德育方法。该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材料中老师鼓励张林参加集体活动,并让他担任计算机兴趣小组组长,帮助张林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发展。
31. (1)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 ,原因在于:①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培养;②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有的学生是沉思型的认知方式,有的学生是冲动型的认知方式,但是认知方式是没有好坏之分的;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有经验的主体,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 
(2)启发: ①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破除知识中心的观念,不能盲目迷信知识;②教学评价要以发展性的评价和激励性的评价为主;③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鼓励学生一起探寻真理等;④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有差异、有潜能的,要做到相信学生,因材施教;⑤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⑥应该多注重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